【报送单位】: | 2025-06-16
6月13日,一场以“解译牙形石语 揭秘地月记忆”为主题的自然资源科普进校园活动在首师大附中永定分校成功举办。活动通过科普讲座、岩石标本展览与观察体验等形式,为150余名初一师生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地球科学探索之旅。活动由北京土地学会副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彭文英教授主持,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科技与信息化处二级调研员姜庆丰、北京土地学会常务副会长王黎明、首师大附中永定分校教学副校长陈明欣、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所所长李勇等出席活动。
活动中,北京城市地质科普志愿服务队的科普讲师刘晶以《牙形石:远古海洋的“时间胶囊”》为题,带领师生穿越时空回到距今4.8亿年前的奥陶纪古海洋,聚焦于牙形石动物的特征、生态及地史分布,讲述毫米级的牙形石化石如何成为解码地球历史的钥匙,以及如何服务于北京地区地层划分、古环境重建和生命-环境协同演化研究,展现了微小化石解译地球演化宏大故事的科学魅力。
科普讲师刘光泓以《倾听大地脉搏,阅读地月记忆》为题,从歌曲和神话中的地月历史出发,以华北地区一套形成于距今约15.6亿年的高于庄组碳酸盐岩地层为例,介绍了地质工作者如何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通过地球古老岩层探寻地月距离及月球撤退速度的过程,拉近社会大众与基础性地球科学研究的距离。
生态地质科普志愿队的科普讲师孙朝以《土壤大揭秘》为题,带领同学们一起了解土壤的形成和功能,细数土壤中看不见的营养元素和有害元素,同时展示了如何利用网格化采样点、实验室分析测试样品等专业地球化学勘查方法为土壤“体检”。
讲解过程中精心设计了多个互动问答环节,同学们不仅充分调动平日积累的知识储备,更能活学活用现场掌握的实用技能,纷纷举手,踊跃作答,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标本展台”,叠层石、硅化木、水晶、重晶石等岩石矿物标本,褶皱构造、水平层理等地质现象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同学,大家在驻足观赏的同时还亲手触碰了隐藏在岩石中的地球密码,志愿者们也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现场呈现出热烈而富有成效的学习互动场景。
本次活动通过沉浸式科普讲堂和互动体验,将地质知识转化为师生触手可及的科学盛宴,旨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同时激发同学们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增强他们对地球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为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地球家园贡献力量。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指导,北京土地学会、首师大附中永定分校联合主办,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所承办,北京市生态地质研究所、北京科技科普志愿服务总队北京城市地质科普志愿服务分队及生态地质科普志愿分队给予支持。
浏览量: